微痕解码——汉俑着衣揭秘

“为避免单一学科技术的不足,我们进行多学科交叉、多学科探索,与西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合作,用多种生物学技术进行检测,应用形态学分析、元素分析、稳定同位素分析、微生物高通量测序分析以及可培养微生物检测,结合仪器检测和化学分析检测汉俑衣物残留,以科研数据为基础,分析判断汉俑衣物材质为麻和桑蚕丝,结论明确:这些裸体俑身上原来是有衣物,有麻、有丝织品,而武士俑的铠甲应该是用牛皮制作的。此外裸体俑原来是有胳膊的,陶俑的身子和胳膊是用木头连接的,所以有很多碳元素残留。这项研究工作中采用的一些生物学技术,比如从微生物角度来做的检测是前人没有做过的。项目的开展丰富深化了汉代着衣式陶俑的研究。”
“面对传统考古学解决不了的问题,科技应用必不可少”
赵静表示,这项研究工作的意义,除了弄清楚这些裸体陶俑是否穿有衣物之外,对于文物保护工作也带来了一些启发:对于馆藏文物,以前一般认为只要保管好不出现残损破坏,这就算是一种保护了。但其实这仅仅是保管,谈不上科技保护,因为很多文物的内涵限于现实条件是没有揭露出来的。
所以,文物的科技保护不仅仅是对文物的预防性保护与损毁的修复,还有对文物的深层次内涵的探索和解读。以往解决不了的问题,就要用新技术、新手段、新方法对文物保护展开深层次的科技研究。而且文物保护许多工作不是单一学科能够完成的,它需要多个甚至十几个、几十个学科的参与,文物保护多学科的合作与融合会为文物的传承与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大的支撑。(华商报)